高考作文

时间:2024-09-02 17:31:07
【实用】高考作文集合十篇

【实用】高考作文集合十篇
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都写过作文,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,作文是由文字组成,经过人的思想考虑,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。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,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10篇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高考作文 篇1

在几年前的中国百姓眼里,还是那样的陌生——高铁就像是外国奢侈品,“高”在云端,普通大众只能望“洋”兴叹。而如今,高铁已经摘下了昔日的神秘面纱,日益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,正以安全、平稳、高速的运行方式,以日趋合理的价格,成为民众出行的重要选择。

自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列车开通运营后,经过短短5年的发展,我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11028公里,在建高铁规模1.2万公里,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、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。

大江南北,“四纵”干线基本成型,初步成网的高铁线,连接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群,形成一个又一个的“三小时经济圈”、“五小时经济圈”,沿高铁线顺应而生的卫星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阳关内外,横贯东西的高铁线,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“重合”,将使其复兴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,让我们体验时空穿越的感觉。

文明的复兴需要发展,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取人之长,补已之短。多年来,中国不断吸收、消化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技术,高铁的发展历程就是其中的典范。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,中国高铁从无到有,由粗而精,从精到优,从蹒跚学步到飞速前进。美国《纽约时报》曾发表文章说,中国高铁出人意料地成了一个成功的故事。在其他经济体步履蹒跚之际,高铁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一大动力。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标志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的华丽转身。由李总理亲自推动的“高铁外交”,也使得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,开始摆脱“衬衫换飞机”的模式,进入“高铁换牛肉”的新时代。去年12月,李总理曾经在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,向其赠送一座中国高铁模型,小小的模型寄托着总理对高铁的多少厚望和期待!

昔日古丝绸路上,骆驼满载着丝绸、瓷器、珠宝和香料,一天行走30公里;如今,高铁满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“中国梦”,风驰电掣,日行千里,奔向世界。西域驿道上的千年胡杨古树默然伫立,见证着丝路的历史变迁。只是,当年令多少人魂牵梦萦的声声驼铃,已换成了眨眼间呼啸而过的机车鸣笛声。

高考作文 篇2

你能读懂黄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松吗?

云缠它,雾绕它,雨抽它,风摧它,霜欺雪压,雷电轰顶,大自然仿佛容不得它的存在,定要除之而后快。然而,它不低头,不让步,不畏风刀雪斧的剔抉,在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声中,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,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。

一次次,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;一回回,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;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;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它方。

一切生之渴望、生之奋斗、生之抗争,都在这由苍松摇出的命运交响曲中展现出来了。

读黄山松,你不觉得我们的安徽正是一棵伟岸挺拔的劲松吗?

安徽,襟江带淮,千年激荡,几经兴衰,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曾上演过多少群雄逐鹿、惊心动魄的故事啊!

这里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老庄道学,三曹华章,新安文学,桐城散文。这些,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一句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”道出了多少人世沧桑;一句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道出了安徽人民的勤劳和艰辛。

“相看两不厌,独有敬亭山”,“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”,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。这些,不正印证了文人墨客们对江淮秀丽景色的向往吗?

众人皆知大禹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却有几人清楚那倚门而立翘首遥望、“人面桃花相映红”的正是咱安徽潜山姑娘呀!“乔公二女秀所钟,秋水并蒂开芙蓉”令诗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,而那“举手长劳劳,两情同依依”的焦刘之恋不也跨越时空感动今人吗?

文房四宝,徽派建筑,芜湖铁画,黄梅戏,凤阳花鼓。这些,全是江淮儿女智慧的结晶啊!

千年前推翻了秦王朝残暴统治的轰轰烈烈的陈胜、吴广起义,千年后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无数勇士可歌可泣的事迹,无不印证了江淮儿女不畏压迫、抵御欺凌的铮铮铁骨。

黄山松,我读懂了你!黄山松,你是徽魂!

高考作文 篇3

强子的高考

那一年,强子的高考再次名落孙山。

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高考落榜。对于大学的憧憬,也随之消失。

在那个年代,他甚至不再有勇气去触摸那破碎不堪的梦。

过去,强子家的家境着实还好。强子的爸爸是我们村里头的教课先生,每个月都有稳定的饭票。前些年,国家搞教育改革,强子的爸爸就被退了下来,后来再也没能回到岗位上去。

他爸爸除了教书,什么都不会做,又生有一股自负傲慢的坏脾气,也无心做其他的要人脸面的活。家道也就这样没落了。

从老师家中取得成绩单,强子内心一直很不安。

想起他的父母,高考这段时间,像护宝一般疼爱着他,他的心里又生一阵子惭愧。

早上,强子的父亲为他做了一桌好菜。吃过后,亲自送强子到得镇上的汽车站,坐车前往县城老师家领取成绩单。他第一次对他的父亲撒了谎。

强子大概是已经来了好几天了。那天他走到我家,也不懂得进门。坐在门口,蓬头垢面,眼睛也浮肿了。我招呼他进来,给他盛了大碗的饭,他一话不说就大口大口吃了起来。

我让他留在我家逗留了一晚,他同意了,说准备明日回家。晚上我们睡在一起谈了很多,他也许说了平生最多的一次话。我感觉自己从来都没有了解过他。

他第一次在我面前笑了,但后来又开始大哭,哭了很久。我一直安慰他到凌晨三点才睡。

后来我才知道,强子是害怕他父母怨恨他没出息,才捏造了一个谎言。

高考的那天他病了,病的很严重。考试的时候,晕倒在了考场。

他的父亲还在家等着他的好消息。

失业的窘境,让强子的爸爸开始对政府的政策不报以任何希望。然而,对于强子的教育,他却从来没有松解过。自从无业在家之后,他甚至对强子的学习更加的严厉。强子是他唯一的希望。他一直很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,希望强子将来也能当个教书先生。

强子的童年是可悲的。小时候,我们做完作业后,就可以和村里的小孩一起出去玩。强子每天放学都是倚着他父亲的后背,踏着笨拙的单车一同回家。我们一大群孩子就会追在后边跟着跑,他就静静地看着我们,脸上也不露神色。强子的父亲从来不允许他和我们玩,吃完晚饭,就得回到房间里认真学习。多年过去后,他一直都还沉默寡言。

攀着强子的父亲和我父亲是表兄弟的关系。我便才常常有机会和他接触。他把我当作朋友,但即便是这样,他也没能与我之间有多少的话语。我过去会问他一些他 ……此处隐藏4775个字……草庐在人境,你织布我来我耕田,我挑水来你浇园。

你举手投足之间,射放出摄人心魄的能量,像原子弹爆炸似的,我体无完肤,五体投地,甘败下风,情愿臣服在你像极了橘子颜色的石榴裙下。你是君主我是臣,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。最好别让我死,我还要好好为人民服务呢。你叫我往东我绝不往西,叫我往西我绝不往东。

总之你举手投足之间,包含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武功,我不是黄蓉,我不会武功,我打不过你,情愿被你征服。这是我在我生命最重要的高考考场上给你写的一份最伟大的情书,如果云知道,沧海都会笑。如果你知道,死了我都值。生命诚可贵,前途价更高;若为爱情故,两者皆可抛。老师我知道,这回完蛋了,我也没办法,真情最可怕。

我先交卷了,我在考场外面等着你。

我还想看你的举手投足之间,给我带来的沙尘暴的感觉。

高考作文 篇10

所谓“故乡”

杜甫诗中道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其实哪里不是幽蓝的夜空和象牙白的月亮,为何偏偏在“故乡”看到的那一颗,分外地明亮皎洁呢?

中国人常常对故乡有一种奇怪的执念。尤其是那些带着一身酸气的文人骚客,那些身居海外的漂泊游子,人至中年后,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始怀念故乡,寻找故乡,时不时感叹一句,再也回不到记忆中的“故乡”。

而这也不难理解。他们中的许多人怀念的,是在那个“故乡”中,他们所度过的童年与青春。我们的传统总是鄙弃喜新厌旧之辈,因而也就造就了更多怀旧,恋旧的人。他们对故乡的留恋,其实是一种“忆往昔”,他们的乡愁,愁的是自己回忆中最为美好无忧,却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。

这其中的另一些人,他们所寻找的,则是自己的“根”。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。我们的文化,便是从这样一个“源”,一个“根”,伸展出繁茂壮丽的无数枝叶。而对于一个人来说,他的躯体生于父母,因而要重孝道。他的思想源于自然的伟大和祖先的智慧,这些“根”,在他最初开始的地方。他们寻找记忆中的故乡,寻的是这思想的源头,寻的是自己的“根”,有些人与他的父母、长辈不生长在一个地方,他其实有两个故乡。这两个地方思想、文化的共同引导,才成就他这样一个完整的人!

人们对故乡的感情往往十分复杂。它常会让人有“家”的归属感,也会产生“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”的认同感。少年人常常想要离开家乡,他们所想要的,是外面能让他们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;中年人常常想要回到家乡,他们所想要的,是故乡记忆中的童年快乐和年少轻狂。人生像一个无休止的循环,从蹒跚学步到步履蹒跚,大家急着离去,最终又匆匆归巢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每一个人,每一个人生,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:醒来,又睡去;活着,便走向死亡。曾经在故乡看腻了的黄橙橙的月亮,成了长大后眼中最明亮的一颗牵挂!

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当你历尽沧桑,别忘了回家的路,那个笼罩着皎洁月光的故乡,还在等待着当年那个轻狂少年人!

人生三读

王家卫在《一代宗师》中有言:见天地,见自己,见苍生。这与一位作家的“人生三书”论不谋而合。读“有字之书”,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,读“无字之书”,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,读“心灵之书”,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,使自己既不读死书,又不汲汲于世,也不闭锁内心呢?想必,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,剔除纷扰,才是“读书”之途。

现今社会,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“有字之书”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,而网络的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。可以说,“有字之书”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。另一方面,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,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今的“无字之书”上。然而,一位哲人曾说“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”,它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。面对“有字之书”和“无字之书”,“心灵之书”便格外重要。只有在“心灵之书”中读得坚定,读出信念,读出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,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,才能拒绝动摇,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心。否则,如尼尔·波兹曼所言“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。”而知识和社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,从书本和社会中剔除糟粕与流俗,才能达到心灵的上升。

同样,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“有字之书”与“无字之书”的理解。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,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,方得与宋人同情。赫尔曼·黑塞在谈及读书时,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《亲和力》时,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。由此可见,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,提升自己,使自己拥有“读书”更加聪慧的耳目。

诚然,无论哪一本书,多读未必有益,精读却又怕陷入“牛角尖”的困局,然而这三“读”互相作用,又互相反作用,以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内心,升华的内心又从社会和书本中去除杂质,淘得真金,在不断循环中臻于完美。从“有字之书”和“无字之书”的所得,重读“有字之书”与“无字之书”的结晶。

如此一来,人生三读,岂不快哉?

读心为魂

有位作家说,人要读三大本书:一本是“有字之书”,一本是“无字之书”,一本是“心灵之书”。

这话说得确实精辟,但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,以有“有字之书”为人之底,以“无字之书”为人之骨,以“心灵之书”为人之魂。

“有字之书”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,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。杜拉斯曾说过“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”,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,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,另一方面开拓了人视野。培根也常强调“读史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灵秀。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“有字之书”,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。

“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”,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鼓起来,这便是所谓的“无字之书”。

“无字之书”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,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。向生活寻求知识,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,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。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,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诗,留心生活中的细节,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,做到经世致用。

读着这两本书,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,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“心灵之书”。“心灵之书”似乎更为玄妙,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“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”。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,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,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,那他仍是无用的。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,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,更不用提回归本心,发出“吾心便是宇宙,宇宙便是吾心”的深层自我反思!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,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级难题。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,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,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。常读心灵之书,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。从另一方面来认知,“有字”与“无字”之书都是为了读透“心灵之书”服务。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。它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,“心灵之书”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。

阅读从领悟“心灵之书”出发!这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,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。

《【实用】高考作文集合十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